> 文章列表 > 作物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

作物群体结构是指作物群体中各个单株的大小、分布、长相及其动态变化。一个合理的作物群体结构应该能够适应作物的特性以及当地的环境条件,确保群体中的个体发育健壮,群体发展稳健合理,具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并能充分利用光能,最终实现较高的产量。

以下是作物群体结构的一些关键要素:

1. 单作群体与复合群体 :

单作群体:由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

复合群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如间作或带状种植。

2. 群体的大小 :

基本苗数、分蘖数(有效和无效)、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根系发达程度。

3. 群体的分布 :

水平分布(株距、行距、带宽和密度等)。

垂直分布(叶片大小、角度、层次分布、植株高和穗位高度等)。

4. 群体的层次结构 :

光合层:包括所有绿色叶片、穗和茎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和水分蒸腾。

支架层:位于光合层之下,主要功能是支撑光合层并传导水分和养分。

吸收层:位于地面以下,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

5. 群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群体各层之间存在物质转运与相互影响。

各层因空间位置不同,影响因子各异。

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和关系不同,对环境条件的反应也不同。

6. 群体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群体指标比值的差异,如基本苗数 > 总茎数 > 总穗数 > 总粒数 > 总粒重。

环境变化后,群体首先调节的是出现较前的某一性状。

生活力越强,自动调节的水平越强。

调节有一定的限度,需要合理的栽培技术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理解作物群体结构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优化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

作物群体结构如何影响作物产量?

作物群体结构的优化方法有哪些?

如何测量作物群体结构?